健身也健心-高強度運動與訓練卻傷「心」?

運動對健康有很多的益處,像是強健體魄、提升睡眠品質、穩定情緒,更重要的是能夠強化心肺功能,但是隨著運動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你是不是也開始回頭檢視自己的心臟功能,以及高強度運動後,是不是會引發心臟危機呢?接下來,透過鍾院長的文章,一起來放「心」運動!

目錄:

1.最大攝氧量是什麼?

2.VO2 Max男女有別?3張表帶你看懂!

3.高度運動會造成心臟的4個風險

4.評估得兩大方式:自我檢測、病史檢查


最大攝氧量是什麼?〔1〕

想要健康、更客觀的了解自己的心肺狀態,那一定要認識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全名為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簡稱為VO2max,當中的V代表著體積,後面的 「O2 =氧氣」,而最大攝氧量就是測試運動時所消耗的氧氣量,它的單位計算以毫升/公斤/分鐘(運動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消耗的氧氣毫升數)為單位。

簡單說,最大攝氧量指的是運動的過程中,身體可以吸收和利用的最大氧氣量,當我們在呼吸時,體內在吸收到氧氣後,會將它送到所有的器官與肌肉,同時會轉化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而三磷酸腺苷是提供肌肉工作所需的能量來源,吸收的氧氣越多,相對來說能產生的ATP就越多。

當VO2 Max分數越高,代表心肺功能越強,運動表現也能有所提升。

VO2 Max男女有別?3張表帶你看懂

VO2 Max跟年齡、性別、從事的活動,甚至是海拔高度密切相關,而且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目前VO2 Max的分數最高紀錄保持人為來自挪威的自行車運動員Oskar Svendsen,在2012年測得97.5 m​L​​/min/kg ,女性則為1984年的奧運冠軍馬拉松選手Joan Benoit的78.6 m​L​/min/kg 。〔2〕

那你一定會很好奇,一般人的VO2 Max以及運動強度的衡量指標,透過下列三張表帶你看懂:

男性:根據美國醫學會(ACSM)的資料顯示,以20至29歲的男性,最高數值為55.4。〔3〕

(單位:mL/kg/min)

女性:根據美國醫學會(ACSM)的資料顯示,以20至29歲的女性,最高數值為49.6

(單位:mL/kg/min)

運動強度的 VO2 Max 這裡應該不是絕對數值,是%

VO2 Max的測量與計算方式:

事實上,想要知道自己VO2 Max,最精準的方式為到專門的運動醫學實驗室,透過穿戴特殊的面罩,在跑步機上跑步、固定式的自行車進行鍛鍊,強度循序漸進地增加,直到受試者用盡全力運動,透過機器的紀錄去計算出結果。

至於一般人,則可以透過穿戴智慧型裝置,又或者是線上得工具來進行估算。

高度運動會造成心臟的4個風險

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於心血管有相當多的好處,並且有助於心臟的健康有益處,也有研究指出,長期過量的高強度運動,可能會讓心臟損傷,以下幫大家整理出長期高度運動,可能會對心臟造成的4個負面影響:

1. 心肌鈣蛋白T (cTn T)的增加:心肌鈣蛋白是調節心肌細胞的蛋白質,幾項研究都提到,在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後,會有心肌鈣蛋白T濃度升高的狀況,而運動所引起的心肌鈣蛋白T濃度升高,可能與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提升有關。


運動引起的 cTn 濃度升高與隱性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以及中老年人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

在2015年一項研究,將58名未經任何訓練,年齡介於18至45歲,並沒有任何心血管家族遺傳史又或者心電圖異常,將他們隨機分配到訓練組與對照組,在經歷為期 14 週的耐力跑訓練計畫,結果顯示,71%的運動測試超過了高敏感性心肌肌鈣蛋白 T (hs-cTnT) 。[4~5]

2. 提高心肌纖維化的風險:在2020年一項針對過去5年,每週都訓練超過12小時,平均年齡36 ± 6的93名耐力運動員進行心臟磁振造(CMRI),結果顯示有逾37.6%的運動員,出現局部心肌纖维化的現象發生,與健康的對照組相較,僅有2.8%出現延遲延遲顯影(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LGE)。[6]

3. 加速動脈粥狀硬化:一項研究,針對過去25年至少完成25場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與久坐的對照組相較,他們的冠狀動脈鈣 (CAC) 和鈣化冠狀動脈斑塊體積皆高於預期水平。[7]

4. 血管損傷:在2015年西班牙將78隻大鼠分為3組,27隻大鼠分配到久坐組,28隻大鼠分配到中等訓練負荷組,最後23隻則是進行強化訓練負荷組,而該組大鼠需要一週5天,每次在跑步機上進行60分鐘的運動,持續16週,結果發現,長期高強度的活動,會造成中膜損傷,進而提升血管硬化的發生率。[8]

 

評估得兩大方式:自我檢測、醫療評估

對於許多不確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異常的人來說,該如何確認心肺的健康狀況,評估狀況氛圍自我檢測、醫療評估兩種,以下幫大家進行整理:

自我評估:除了透過自我察覺之外,國內外都有線上工具,只要輸入相關的數據,就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推薦工具 1:遠距照護中心- 評估您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

只要在表格依序輸入性別、年齡、收縮壓、藥物與疾病史,按下計算鍵,就能算出10年心血管的發生率,範例如下:

推薦工具 2: ASCVD Risk Estimator Plus

這是美國心臟病學學院(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所推出的,雖然是英文版,但是可以透過翻譯,將它變成中文,一樣輸入個人資料後,一樣就會計算出風險,但是這個僅提供給40歲以上的人使用。

如果還是不放心,建議可以到醫療院所進行評估,醫師會透過下列方式,進行檢測。[9]

  1. 病史檢查:包括了家族遺傳疾病、病史與身體檢查,確認是否有雜音,當中也會透過抽血確認相關危險因子的數值,是否異常的跡象。

  2. 心臟超音波:確認心臟的形狀、血流狀態是否出現異常。

  3. 心臟核磁共振攝影:對於心臟的肌肉、瓣膜、軟組織進行分析。

  4. 12導程心電圖(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ECG):2017年刊載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指出,透過12導程心電圖有助於作為運動員心電圖解讀的標準。[10]


Next
Next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鐵人」